整鸡炖比炖鸡腿好吃,炖牛尾比炖牛腱好吃,总之,一锅烩的味道往往是无法逾越的。但是有个问题,上至鸡鱼肉蛋,下至青菜萝卜甚至一条黄瓜,食材不同的部位对火候要求不同,也都有各自的味道,一锅炖往往是牺牲个人成就集体,比如牛筋炖煮时间大于牛尾大于牛腩大于里脊,炖一起自然风味最佳,但只有牛筋可以保全口感,牛腩的本味也牺牲掉,而里脊早就柴了,所以大餐厅往往有准备高汤,甚至出现用鸡汤炖鸡这种行为,大量高汤作为基味,烹制不同菜肴再做针对性的调味与煨制,或做酱汁或做腌料。如此可以做到火候因材而异而味道集大成。
看了很多古今中外美食纪录片,思路基本如此,各中手法家庭厨房也能实现,并不繁琐甚至比一些面食要简单。不敢妄言孰优孰劣,但至少可以丰富体验,如此才有资格谈喜好。
在学校的时候见过一个美帝汉语生,只在老家圣地亚哥吃过宫保鸡丁,就说中餐不好吃因为中餐全是大葱…仔细想想,我身边很多人只吃过回转就说日料不好吃因为全是生的,殊途同归,止增笑耳。
参考文献:
RyuGin collection 2011
Gordon Ramsay's ultimate cookery course
至鳟刺身教学视频
主料 | |
活鲈鱼 | 1条 |
辅料 | |
昆布 | 2片 |
豌豆苗 | 适量 |
水萝卜切片 | 适量 |
玫瑰干花 | 适量装饰 |
柠檬皮(可选) | 适量装饰 |
小料 | |
姜片(可选) | 1拇指 |
调料 | |
盐 | 汆烫用1大勺 调味约1小勺 |
清酒或白酒稀释 | 1杯 |
酱油 | 几滴 |
酿造白米醋 | 几滴 |
白胡椒粉 | 少许 |
片鱼,三枚卸,鱼头沿下颚斩开,洗净擦干待用,鱼头富含胶原蛋白,煮汤较好。鱼排不去腥线不去皮,待用。
边角料和鱼骨与昆布一起冷水入锅,怕腥可以加姜片一起,倒入酒后加足量水,大火煮开后,仔细打沫。
汤汁过滤盛入料理盆中,冷却待用。此处昆布可捞出切丝凉拌。
鱼排风琴改刀,1.5mm左右厚度为佳,每刀切至鱼皮不切断,这样鱼皮下脂肪不被破坏,熟后保留鱼的风味,也因为接触面积大增,容易挂上汤汁的味道,口感有弹性,如此改刀约二指宽时切断。心得是,活鱼腥线附近连着神经,刀切的深度引起鱼肉痉挛的时候,基本就快到鱼皮了,以此掌握力度。肉块太小的话熟后鱼肉就碎了没有口感,太大则不易入口。如果鱼腥味较重可以在此喷一点清酒,活鱼不需要。
一雪平锅开水,加一大勺盐,大火煮开,先将肉块紧贴水面置于蒸汽中烫卷成肉花,再沉浸入水中汆烫十几秒至卷曲变色,迅速取出入冰水彻底冷却,捞出沥干。
小火加热鱼汤至将沸状态,此时若大火加热,鱼汤的鲜味会流失。酱油白醋白胡椒粉调味,可以先尝尝,平衡白醋和白胡椒的风味,酱油要先加,多煮一会儿更香,这三样不可加多。保持加热至微沸,此时放盐调味,以直接喝的咸度调味即可,因为汆烫鱼肉时用了盐水,鱼肉本身已经出味了。
豆苗浇开水,放在鱼块上,各种装饰摆盘后浇入鱼汤,盖碗用开水烫后盖上焖一会儿,5分钟以内。 清淡例汤,少油少盐,适合宴客。 我曾经用2斤的桂鱼,葱姜煸锅煎透鱼骨加水煮沸小火慢炖最后烫熟鱼片,可以说比那种整鱼炖奶白色汤的做法已经考究些了,但肉的口感跟这道例汤没法比,如此处理的鱼肉有火腿肠般的弹牙口感。虽为清汤但是风味浓郁,与那种小火炖整鱼的汤味道区别不大。豆苗也可以用香椿苗萝卜苗代替,蒸汽只为去掉生涩味,与柠檬皮一起释放清香味与汤很配,红心水萝卜微甜很好吃。 玫瑰花如果能泡开就好了
1小勺=5ml
1大勺=15ml
1杯=240ml
少许=两指尖捏起的量
活鱼不腥,味道和肉质佳,应尽可能选择少刺的无异味的白色鱼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