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明时节雨纷纷。又是一年艾草青,客家人又要开始做艾米粿吃了。咸香丰富的馅儿料,包在艾香十足的粿皮内,一口咬下去,这就是清明的味道,小时候最馋这一口了。
传统的艾米粿一般是要打米浆,加入煮烂的艾草,柴火大锅炒制成熟的艾团,直接包入炒熟的馅儿料就可以食用,但是炒制艾团需要很多技巧,比如火候,手劲儿......我自己还未尝试过传统做法。一般我采用更方便的和面法,再上锅蒸熟食用。

采摘新鲜艾草,摘尽老茎老叶,清洗干净。

水烧开,下艾草煮至茎部用手能捏烂为止。煮过程中加入适量食用碱,可以保持艾草及汤汁青翠,艾草带少量汁水出锅,出锅前加入一勺油。

加入面粉及糯米粉和艾团,面粉与糯米粉的比例为2:1。我这里没有面粉与糯米粉的具体量,因为我是根据出锅的艾多少,按比例加粉,直至艾团光滑不沾手为止。

艾团最后加入一勺油,再揉一遍至光滑,撒入少许面粉准备包艾米粿。

切小剂子,擀皮,要稍微厚一点,类似包大肉包子的皮的厚度。

香肠切碎丁

腌酸菜切碎炒一遍干锅

春笋切块焯水切丁

野荞头切碎

香干切丁

香肠炒出油

所有馅料加入炒香,出货。咸香辣度根据个人口味,我个人就加点辣加分,稍微有点辣味更好吃。

先包成饺子样,两边捏紧。

捏花边

我捏的花边。

蒸的时候垫了柚子叶,有一种特别的香味。